londonind.com 最新电影电视剧大全!
网站首页 > 电影 / 正文

烈日灼人 (1994)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08日 05:00

视频标签:剧情  历史  

观看人数:140

评论人数:当前有 0 人发表了看法 我要评论

开始播放

剧情介绍

欧美8.7分经典剧情片《烈日灼人》BD俄语中字

 Утомлённые солнцем

◎译  名 烈日灼人/毒太阳/烈日灼身/烈日当空

◎片  名 Утомлённые солнцем

◎年  代 1994

◎国  家 俄罗斯/法国

◎类  别 剧情/历史

◎语  言 俄语/法语

◎字  幕 简体中文

◎上映日期 1994-05-21(戛纳电影节)/1994-08-31(法国)/1994-11-02(俄罗斯)

◎豆瓣评分 8.7/10 from 10154 users

◎IMDb评分 7.9/10 from 13106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 ACC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2005 MB

◎片  长 142 Mins

◎导  演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主  演 欧列格·缅希科夫 Oleg Menshikov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茵格保加·达坤耐特 Ingeborga Dapkunaite

      娜迪亚·米哈尔科娃 Nadezhda Mikhalkova

      安德列·奥曼斯基 André Oumansky

◎简  介

  影片的时代背景落在30年代斯大林统治下的前苏联。科托夫(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饰)是红军的光辉领袖,拥有殷实家底和幸福家庭,正在与妻子玛露莎(英格波佳·达库内提 Ingeborga Dapkunaite 饰)、女儿一起在别墅中度过幸福时光。不料,一名不速之客闯进了这里。当他揭开层层乔装的外物时,人们认出了他——一个失踪了十年的没落贵族米迪亚(欧列格·米契柯夫 Oleg Menshikov 饰)。米迪亚的到来犹如地狱派来的使者,随着他娓娓道来的故事,米迪亚和科托夫之间的恩怨纠结、和玛露莎之间的陈年旧情以及随着时代而扭曲的人生,都在故事中一一展开。而更为残酷的是,他带来了一个令科托夫一家陷入绝境的消息……

  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拍摄的《烈日灼人》上映于1994年,同年便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我对这部电影耳闻已久,决定静下心去看却是见了《电影世界》上半年评出的五十部最伟大的政治电影的榜单后——也是出于对政治学、极权主义和反乌托邦电影的一点兴趣以及对《电影世界》的一点信任。看完之后方被它强大的戏剧张力震撼到。
    一 惨烈历史下的家庭流变
    关于极权主义政治的电影,之前也看过一些。用一个家庭在风云变幻中的遭际流变来映射整个时代的悲欢,是这种容易具有史诗感的电影比较常用且观众也较为接受的手法。国外像《再见列宁》《通往自由的道路》,国内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较为典型成功的例子。
    《烈日灼人》的背景是近代人类历史上和文革同样黑暗可怖的斯大林“大清洗”运动。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尤其对于在本民族历史中可以找到许多相似叙事文本的我们来说,甚至有似曾相识之感。先大致介绍下人物关系和情节:支撑整个叙事的主要人物是三个人:红军将军科托夫、科托夫之妻玛露莎、玛露莎青梅竹马的前恋人——没落贵族米迪亚。一个典型的“革命”时期故事就此产生:米迪亚失踪了12年重新出现,打破了将军一家度假的安闲平静,他与玛露莎的旧日纠葛、互相责备又使被隐瞒多年的可怕真相浮出水面——正是科托夫的操纵才使得米迪亚弃家离爱远走他乡。而最为神秘丑恶的一环也随着剧情的深入逐渐清晰,那就是米迪亚的真实身份和他再度出现的真正原因:当年科托夫强派他去做情报人员,却不知,米迪亚此行,是以秘密警察的身份来逮捕科托夫的——1936年,正是斯大林党内清洗的前夜。
    和同样刻画了一女两男三人间微妙关系的《小城之春》不同,本片在人物关系上除此之外,还展现了这个家庭中众多其他成员——玛露莎家人的常态:沉浸在对往日生活回忆、不断追忆“解放前”的音乐多美好的奶奶,被重新教育、仍坚持“人之初,性本善是法律的基础,即使罗马的法律也是这样”的,夹在俄罗斯传统文化和新马列文化间的知识分子叔叔,学究的阿姨……这个家庭的基础是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式的,在这几个人物身上可明显窥见1917年之前和之后的分野以及变革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很多行动、细节是隐晦而有寓意的:奶奶小心翼翼地将1917年前从国外带回来的药倒在河里,“因为它们已经失效了”;叔叔口中的“樱桃园”,是借契诃夫之口说知识分子的错位感。
    二前松后紧的戏剧张力
    前面漫长甜蜜家庭生活的平静铺垫,和片尾迟到的暴烈变故形成最鲜明的对比,极强的戏剧张力令人在强烈的错愕震撼中思考悲剧的根源。
    电影除片头序幕讲米迪亚现状的一个侧面、片尾的悲剧结局外,全聚焦在科托夫大家庭的“甜蜜”生活上,这占据了极大篇幅。从大的事件来说,这家庭生活是一个平静——打破平静——恢复平静——再打破平静,悲剧结尾的过程。开端的家庭洗澡段落即将休假中三口之家的天伦之乐展现无遗,将军拯救乡亲的麦田展示了他的强力及在军中、国中、民中的地位,也让观众对其产生认同感。第30分钟米迪亚到来,以极为滑稽的方式继续影片的欢乐基调;重新聚首的大家庭话旧谈今、探亲跳舞,其乐融融,三人间的微妙关系靠演员眼神、景深镜头的引导来表达,女儿的天真浪漫更起到了穿针引线、巧妙化解矛盾的作用,有时看似插科打诨的闲笔实甚巧妙;到第 82分钟明了真相的妻子情绪失控,二人争吵,但随之丈夫的温存、现实的难以改变又让他们很快和解,家庭生活重复平静;第105分钟将军和米迪亚正面冲突,互相谴责对方罪责,但对家人、女儿的共同钟爱使得二人即便如此,还是达成协议,努力维持暴风雨前的平静,将军放下身段,等警察一来就悄悄上车。直到最后的高潮到来——抓捕将军的车终于开到,不明就里的女儿和家人天真地向他们表达友好,着装整齐的将军和警察一一握手,奶奶阿姨在米迪亚指挥下唱起了抒情的歌曲,插科打诨的将军藏着心中悲凉,带给家人最后的欢乐——她们始终相信他去参加完会议就会回家。全景深焦环绕镜头下家人的融洽吻别和俯拍特写下警察们的大汗淋漓、错愕疑惑对比鲜明。
    温情段落在女儿下车后伴随着舒缓音乐的终结而彻底结束,发生在逼仄汽车后座,突如其来的暴力群殴格外惊心动魄。镜头用不完整构图展示的只是警察们纷杂的拳头、狰狞的面孔,配合声嘶力竭的打斗声音以及镜头深处旁观司机目瞪口呆的神情,将赤裸裸的暴力恐怖展示在观众面前。如果说这展示的是肉体上的恐怖,那么接下来的才是更深层的精神恐怖,足以让人毛骨悚然:当悬挂斯大林巨幅肖像的热气球升起之时,昔日的受害者,今天的特权阶级米迪亚不由自主地右手痉挛着握成敬礼状,面孔扭曲,眼睛里说不清是悲伤绝望还是驯服的恶毒。 这是电影中我最难忘的一个镜头,每次忆及都感动深入骨髓的恐惧。
    与此相似的是《长别离》中已沦为失忆流浪汉的二战士兵听到未婚妻呼喊自己的名字,突然间站住,沉重地转过身,异常缓慢地高举起双手,就像一个被判处死刑的囚犯……这些细节是电影中神来之笔,极简又精准地描摹出人类隐秘的内心世界。
     三 可能与不可能之间——个体在历史中的选择
     我一直在思考,个体在历史中真的是选择的吗?最初我认为,个体生命只能被历史机器无情碾过,化成炮灰,别无更多选择。但看了不少讲二者关系的作品,仔细思索,却又不全然如此。就拿将军来说,他被以间谍的罪名被抓捕谋杀确实冤枉也违背基本人道法律,但他确实又利用过职权迫使另一公民成为情报人员,抢走其爱人;他的其他战友被斯大林匪帮定罪、谋杀时,他又保持了沉默。说到底,他是不合法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而米迪亚,他的确受害在先,“你们拿走了我的一切,我的生命,我的职业,我的爱人,我的祖国,我的信仰……”可科托夫反问:“谁迫使你?这就是你回来的原因吗?来享受,在痛苦中欢乐?”换言之,就是“不存在所谓的被迫,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只要你愿意为之付出代价!”
    就像我最喜欢的公知刘瑜所言的,“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小到本片,没有一个人真正无辜,“12年的特务生活浸染已使米迪亚成为制度本身”,他的双手已沾满被违法清洗的生命鲜血,他“回家”梦想的实现靠的是其他无辜生命的牺牲;将军本身是罪恶制度的利益享有者,“甚至他的家人也不是无辜的,正是他们十几年的沉默让这个制度越来越坚固。”理性来看,正如柏林墙倒塌后,法官赛德尔所说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那时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这是你应该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每个制度中的个体都有“枪口向下一厘米的权利。” 可《朗读者》中的汉娜没做到,本片中的将军和米迪亚没做到。每涉及这个问题,我都想设身处地地去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我会怎么选择,但真的太难了。对于历史中的个体,理性上我们要求他们明智勇敢地承担作为有常识的人和公民该承担的义务,但感性上还是希望更悲悯一点,理解他们的艰难。
   四 意象:火球、迷路的司机
    片中火球“呼啦啦”地运动着灼过画面中场景,印象中有这么两次。
    第一次,第80分钟米迪亚向小女孩讲述实为自己以前家园美好生活和无奈被迫离家的“童话故事”,大火球轰隆隆地穿过房间,照过墙上贴的唯一能看到旧日生活痕迹的照片,消失在树林中。我想,这是暗示极权制度毁灭了他们之前正常的生活,俄罗斯人民的家园、传统文化、精神信仰统统乃至整个俄罗斯大地都遭到灼伤毁灭。
片末米迪亚自杀后,火红的圆球又照过房间钢琴上的曲谱,最后消隐在窗外顶有红星的高大建筑后面。他以回家为生活下去的唯一目的,但却发现,自身的一切信仰早已崩塌,家园也已毁灭,自己早也不是记忆中的自己,荒芜的制度下,扭曲的自我只能献祭了。
   还有片头、片中多次出现的旋律:“天上的烈日灼人,深红的大海不息奔腾……黎明时你告诉我,你对我的爱情不再。我的心中没有痛苦悲伤,却被恐惧紧握。在柔和的晨光里,你带走了明天。让我们就此遗忘,事情本不该这样。我想这是我们共同的过错。”说的是爱情,更是极权政治下人们的整个生活。对,“这是我们共同的过错”,我想这是这部电影更值得反复观看、引人思索的原因所在。
   最后,表达一下自己的良好祝愿:希望世界上再不要出现第三个毒太阳,也再也不要有毒太阳赖以滋生的土壤。

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播放列表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